第267节 大宋外交上的失败(3 / 3)

加入书签

无奈之下,大臣们得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拖字诀,决定派出邹伸之、李复礼、乔仕安、刘溥四位大臣出使前往蒙古,求见元太宗窝阔台,当面解释端平入洛之事。

官家同意了,着发出圣旨,四位大臣听到旨意,无不脸色苍白,如丧考妣,哪怕朝廷将他们的品级提升二级,也都是一脸惨然。

明摆着即使见到蒙古大汗,对方肯定不听他们的解释,如此外交失败,将来蒙古大军南下,则邹伸之等人就要承担起无能的罪名,升再高的官,又有什么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其次,前线将领怎么可以私下约定划界之事,有什么权力又有什么效力呢。

郑性之摇头道:“即便是有各自朝廷的授权,那之前的口头约定又是怎么回事?”

他说道:“黄河以南的区域和陈、蔡二州东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显然黄河以南范围更广,而陈、蔡二州贴近我大宋地界,疆界差距未免太大,前后矛盾。如此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在结盟的当时界定清楚呢?”

不过,去了蔡州前线督战的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陈贵谊斩钉截铁地道:“我在军中,并无听到孟拱和塔察儿有划界之事,此必为敌虏的离间之计!”

有了陈贵谊的背书,当奏报到宋理宗那里,他说道:“对孟卿的传言,休要再提!”

大家面面相觑,居然找不出人来背祸,最初与王檝会谈的是前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的史嵩之,他与王檝约定打下了金国,黄河南岸归大宋,黄河北岸归蒙古。

但史嵩之是地方官员,根本没权决定这样的大事,究其原因,朝廷的大臣们谁都不想理会蒙古人,史嵩之喜欢与蒙古人谈判,让他去谈好了,然后大臣们杯葛史嵩之,他说了不算!

朝廷没有及时跟进,含糊而过,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麻烦来。

但要追责史嵩之根本不可能,史嵩之已经下台,他可是史家人!

如今都有风声说朝廷忘恩负义,前执政史弥远册立宋理宗,他归天后,官家就亏待史家人,卸磨杀驴,如对史嵩之追究下去,朝廷哪还有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