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六十章 风起(二)(4 / 4)

加入书签

那个时侯,是太子地位最为危险的时侯。也是大宋士大夫辈最为担心的时侯。天幸赵楷自乱阵脚,最后跌了大跟头,声势再难恢复到鼎盛时侯。太子地位也险险保住。痛定思痛之下,围绕在赵楷身边士大夫辈得到的教训就是,在将来一定要将赵楷复起的所有可能,都掐死在萌芽状态!

对于这些士大夫辈而言,这当然不是为了恢复他们在大宋中期那种与君王几乎平分大宋治权的黄金岁月,而是完全为了大宋将来着想。耿耿此心,可表天日也么哥。

所以赵楷借萧言从财计事着手,有恢复往日声光迹象,才这么遭致忌惮。大宋士大夫辈,才这般恨萧言入骨。哪怕赵佶宠信与他,也一定要将他扳倒。为此哪怕萧言有复燕大功,在兵微将寡,边地不安,河东河北诸路对于崛起女真几乎是不设防的情况下,萧言练出的那支神武常胜军也绝对不能留存在大宋。现在河东乱起,哪怕就是辽人余孽打到了开封府城墙下,也要将萧言连同他背后的那位嘉王扳倒。现在河东路乱成什么样,太原府死了多少人,管他们这些大宋士大夫鸟事?

大宋末世,原来百年来运转平稳的一切制度,都在崩塌当中。君权与士大夫之权的平衡也完全失却,需要重新平衡。但是这权力划分又和将来嫡位国本纠缠在一起,越发的纷乱。再加上本来就贯穿始终的党争,头上再放着一个荒唐轻易的道君皇帝。北面强敌又趁时突然崛起,种种桩桩凑在一起,才让这么一个文明几乎臻于中世纪顶峰的帝国突然崩塌,血火交织百余年,直到整片东亚土地,沦入黑暗当中!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因为几十年的党争,争斗各方等于是将原本大宋士大夫的权力拱手让给了现在在位的赵佶。赵佶可称是除了开国艺祖太宗之外,最为强势的皇帝了。朝臣对他的制约能力,几近于无。若是赵佶圣明,倒是可以乾纲独断,少和朝臣扯些皮,做出点事业来。反正从神宗以来,因为党争扯皮,大宋朝局不断朝着半身不遂方向发展,到了最后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可是偏偏赵佶的荒唐轻易,也是开国以来绝无仅有。当初真宗皇帝得天书封禅泰山已经算是够瞧的了,不过赵佶几十年如一日,在荒唐奢靡轻易胡为这条道路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列祖列宗。将大宋整个天下折腾得奄奄一息。从财政到人事任用,到地方治理,到大宋军队,就没有他不糟蹋的。

偏偏他的威权又是这些年来大宋皇帝第一,想做些事的朝臣意欲对他有所制约,都无法做到。

赵佶指望不上,就只能指望将来。现在这位太子,其实也没什么本事。聪明程度更赶不上他那个老爹。但是好处就在优柔懦弱,言行谨慎端默。身边人几乎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除了对自家那个三弟有些执念,恨不得赵楷死之外,其他的事情,几乎就全部由身边人做出。

这个皇帝,岂不就是士大夫眼中最好的圣君。可以一举将这几十年丢掉的权柄收回来。将来一改赵佶朝弊端,刷新振作,大宋国势还可挽回!

这些年来,大宋士大夫阶层几乎是死死也要保住太子地位。紧密的团结在他周围。蔡京和旧党争斗得那么凶,也没有涉及到太子地位上头。除了赵佶用的那些内臣和幸进之辈,他们不属于士大夫阶层,只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保一个皇位继承人出来才能确保他们将来地位不衰。如梁师成王黼童贯之辈,才在用事之后,拼命抱嘉王赵楷的臭脚,让他声势一时无两,差点有取代现在太子地位之势。

具体到赵佶而言,这些年的皇帝专权生涯,让他也过得实在很爽。祖制所谓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他心中也越来越像一句屁话。什么君王也行不得快意事,无非就是这些大头巾想威福自专,分皇帝权柄罢了。到了赵家的权柄,如何舍得轻易交出来?

他是聪明人,一下就看出士大夫辈的心意还是想在将来限制皇权。人性本来就是如此,到了手里的东西怎么也舍不得再交出去,除非是大智大慧,大圣大贤之辈。赵佶却怎么样也算不得是这等人。

太子如此,实在让他不满意得很。而且士大夫辈如此拥戴太子,让赵佶也觉得自己皇权受到威胁。天家在权位上头,是没什么亲情可言的。他自家在即位上面,也很有些阴重难泄的机密在,如何不担心将来突然之间,自家就变成了太上皇?

而赵楷这个三儿子,在各方面又很像他这个老子,荒唐轻易风流倜傥上头也差相仿佛。心爱之下,扶持起这个儿子以限制太子的权势野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帝王手段。扶持久了,身边幸进之辈进言,赵楷在禁中赵佶亲信辈处不断使力,再加上梁师成童贯王黼等辈当日权重之时的动作,赵佶一时间真有了易储的心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